体育教研室教学工作自评报告

作者: 时间:2015-01-16 点击数:

 

一、教研室基本概况 

体育教研室成立于建校之初,共同与学院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与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经历了九二年评估后,由原来的隶属于教务处后转归到基础教学部至今。教研室一直承担全院各专业的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和岗位体能的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任务,每年完成理论学时大约在8500学时左右。2003年后,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担负着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运动队训练竞赛等工作。 

教研室现有教师8人,外聘教师2人。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50岁以上教师3人,40---50岁教师1人,30---40岁教师2人,30岁以下教师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理讲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具有本科学历教师4人,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教师的专项能力结构有待改善,目前的8名专任教师中,能够承担篮球专项教学的有4人,能够承担排球专项教学的有3人,能够承担乒乓球专项教学的有3人,能够承担羽毛球专项教学的有1人,能够承担跆拳道专项教学的有1人,能够承担健美操专项教学的有2人,能够承担田径专项教学的4人,能够承担游泳教学的有2人,承担滑冰专项教学的有2人。与学生体育需求的发展还有一定距离。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学院在改制之初,两个校区有篮球场5片,排球场4片,非标田径场及足球场一片。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投入和建设,体育设施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新建能容纳30个球台、同时承担2个教学班教学的室内乒乓球室两个,室外乒乓球台13个;室外羽毛球场地7片;形体训练室1个;新增排球场地2片,篮球场地6片,单杠2组。体育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来,教研室在抓教学、抓管理的同时,始终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级别的教研、科研课题,目前教研室现有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研国家级课题2项,参研省级课题4项;教师撰写的关于体育教学和体育研究类论文30多篇,全部公开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4篇,国家级期刊上的有8篇,省级期刊上的19篇,正是由于教师的积极思考和研究投入,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有力的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了积极开展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尽快实现公共课程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在总结多年来的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认真研究探讨职教学生未来岗位对学生体能的需求特征,结合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体育教研室教师主持和参与编写了《体育与健康教程》和《高职体育健康教材》分别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中增加了职业体能和职业病预防与体育康复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了学生的专业与岗位,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提高了实用性和操作性。体育教师还参与编写了《足球游戏》、《排球运动》等参考资料,对我院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都考取了符合自身专项运动的裁判资格证书,在闲暇之余为吉林市体育局、工会和社区等部门提供各项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同时还和雾凇旅行社、丰满区林业局等单位建立了企业体育文化共建结对,长期为其提供体育活动组织和裁判服务。在向社会展示学院体育教师的精神风貌的基础上,既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余热又向社会推广宣传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状况 

1.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高职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高职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教育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丰富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实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针对今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利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实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职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较系统的课堂教学和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健康达成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态度。 

应知目标: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特点和锻炼价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了解常见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竞赛组织方法;理解运动技术、战术及实际运用的方法;知晓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了解与运动有关的损伤产生原因及保健知识。  

应会目标: 

熟练掌握2项及以上运动基本技术技能,能在运动实践中运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与能力;掌握发展专项素质的手段与运用;能根据掌握的基本知识,利用体育锻炼调节与改善自身心理状态,具备对运动损伤能进行简单临场处理及制订简便的运动处方能力;熟悉1-2项运动规则与裁判方法,并具有在校园体育竞赛中临场执法与组织简单基层比赛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体育欣赏能力。  

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高职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利用体育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 

应知目标: 

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身体生理、心理负荷特征,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知识;了解增进职业体能和职业素质素养的锻炼方法和途径;了解体育文化与职业素质提升的关系。  

应会目标: 

能正确理解岗位体能要求,学会利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预防与纠正职业性疾病的方法;掌握提高应对本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所需关键身体素质、体能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1-2项与职业岗位相关度高的实用体育技能;借鉴体育文化特征,改善身体形姿、心理素质和团队协同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提高个人生活品质。  

2.课程建设与改革

2.1课程建设规划 

高职体育课程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积极围绕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高职体育课程应由运动知识技能传授、职业体能训练和课余体育锻炼三大模块组成。 运动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普修课、选项课、学生体育俱乐部、选修课(公选)实施;职业体能培养,主要以专业行政班为基本单位来实施,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要求和特点选定;课余锻炼,主要通过体育社团、课余学生体育俱乐部组织与管理、校园体育竞赛、体育选修课(公选)实施。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理论教学约占10%(每学期约4学时),拓展学生体育知识面。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要根据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有计划的安排发展与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与素养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境职场化布置,强化职业工作中身体自我保健与职业性疾病的防治方法的传授。对“工学结合”期间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的学生也要积极加强管理,应另行制订实施性教学大纲,利用课程网络教学系统、业余健身作业布置等形式,完成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与任务。各院校开展职业体能课教学时数应占总时量的20%以上。  

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可作为公选课程的学分)。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将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职业素质素养的养成有机统一。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应严格控制课堂教学班人数,建议教学管理部门把体育教学班额控制在35人以内为宜。  

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上级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校学生与专任体育教师配备比例原则上控制在350:1以内,专任体育教师与外聘教师比例不得超过3:1。体育教师从事的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运动队训练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工作应另行计算工作量。 

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主动自觉学习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为专业、企事业单位)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教师间要相互学习交流,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形成课程建设特色,争创精品课程。 

学院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并应有计划地加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设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其中生均体育教学维持费原则上应不少于35元(不含固定资产投入部分和校体育代表队参赛经费)。 

2.2课程内容改革 

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性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开发符合本校特质的校本体育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做到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通识性与职业性的有效结合。选项课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开设项目数量应在10项以上。 

2.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素质为教学改革方向。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完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 

集体备课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整体讲授与分组教学结合、集中学习与自由活动结合、“精讲多练”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合理应用提示型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的使用程序:“练习-讲解-示范、示范-练习-讲解、讲解-示范-练习”。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学生自由锻炼的时间几乎没有,现在我们适当的减少了教师对技术动作要领的讲解时间,逐渐灌输“亚技术”理念,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对技术动作原理进行思考,充分展示自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在身体素质的训练过程中,为了避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将运动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达到寓练于乐的目的。 

在运动技术项目考核中量化与技评结合,在体能考核中以健康测试为标准,考虑个体差异。严格考核制度,严肃考试纪律。 

2.4教学大纲建设 

教学大纲的制订要在指导纲要的框架内,结合学院的体育设施和师资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体育教研室通过教研活动,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汇集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在2005年就已经编写了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大纲,为了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更加贴近职业技术素质培养方案,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两轮的修订和完善。 

2.5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 

近年来,体育与健康教材版本和很多,适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教材却很少,所以,选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体育与健康教学团队在教材选用方面,遵循学院《教材选定、发放管理规定》,所选用的教材严格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专业所在行业规划教材的顺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健身习惯的养成,实现为学生职业需求服务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团队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规律,在逐步提高和完善的思想指导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本团队教师公开出版《体育与健康教程》和《高职体育健康》教材两部,分别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传统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职业体育等内容,经过教学实践,反映效果良好。 

3.团队建设

3.1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人,外聘教师2人。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50岁以上教师3人,40---50岁教师1人,30---40岁教师2人,30岁以下教师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理讲师1人,团队带头人尤海臣,教授,硕士学位,现任体育教研室主任,全国化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在学院“十二五”总体规划和教学管理规程的框架内,以每周的教研活动为平台,实行集体备课和互相评课制度,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探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教学运行管理为抓手,树立责任意识,规范教学纪律,转变体育教师形象。 

近几年,我们根据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切实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着力解决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等问题,取得了很好成效。

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提高学历结构和提高职称结构要求;②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③全面提高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措施。④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管理办法;⑤建立“传、帮、带”制度,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梯队结构;⑥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通过这些措施,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证。

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日渐广泛。本团队每年都派遣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吉林省相关高校和部门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加强了对外联系和交流,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以老带新,加强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管理与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王永生、李海滨分别获得2010年吉林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术科和理论说课大赛第二名,裴志伟获得2013年全国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第二名。 

体育与健康教学团队注重师资队伍的内涵发展建设,采取专业迁移培训的方式,建立了一支由8名专任教师组成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注重内涵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不断加强教师的体育文化教育,逐步由以前单一的体育技能教学向体育文化教育转变。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工作经历丰富,队伍整体素质高,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专业技术背景。 

团队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关心老教师的身体健康,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在团队内形成互敬、互爱、互学、互助的良好风气。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3.2师德师风 

教研室在教研活动过程中,不仅紧抓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内容不放,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行为,规范课堂管理,加强教学约束。而且还不断地强调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规范教师言行,为人师表,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转变社会对体育教师不良印象。首先,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体育法的有关专业、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条例,明确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文化修养,转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印在体育教师脑门的不良标签,改善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和歧视。践行“健康第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教育宗旨。 

3.3培养与进修 

在学院教师培训计划框架内,体育教研室每年都要制定符合本学科建设规划的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有计划安排体育教师进修、培训交流等有效措施培育骨干教师;每学年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和进修计划,自觉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每年还要选派教师参加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军事理论教学培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技能和方法培训等省培任务。在基础教研部的安排下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每年参加全国高职教师业务培训任务。教研室还着重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的体育文化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4教科研及服务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教研室不断地督促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教研室教师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加研究国家级课题2项,参加研究省级课题4项;参加研究院级课题4项;几年来,体育教研室教师撰写的关于体育教学和体育研究类论文30多篇,全部公开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4篇,国家级期刊上的有8篇,省级期刊上的19篇。 

教研室所有专任教师都具有不同级别和运动项目的裁判资格。特别是在篮球、排球、田径、跆拳道和短道速滑等项目上,多年来经常为省、市体育局以及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裁判和组织服务,受到了服务单位的良好评价,同时也向社会传播了体育文化和理念。 

4.实践教学

4.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完善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二课堂活动,效果显著。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了落实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我院制订了《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倡导深入人心,落到实处。让体育与健康教学拓展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天。 

选派优秀教师到各系担任体育辅导员:体育辅导员协助各系开展早操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工作,对学生业余体育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扩大课堂教学的覆盖面。 

积极利用各类体育协会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几年来学院学生组织成立了很多体育运动协会,体育教研室主动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到各协会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各协会活动的技术指导,并开设专题讲座,丰富会员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为会员的终身体育锻炼提供知识保障。同时把协会会员作为选拔学院运动队的主要对象,实现以竞赛来活跃、推动体育第二课堂的目的。每年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学院春季运动会、每年举行“迎新杯”各项比赛、每学期都要举行“五系”各项比赛。 

4.2校内实训条件与管理 

学院为了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和阳光体育活动,现建有篮球场地十一片,排球场地八片,羽毛球场地七片,非标田径场地两块,非标足球场地一块,室内乒乓球台三十张,室外乒乓球台十三张,形体训练室、跆拳道训练室一个。 

为了更好地使用和管理体育场馆等设施,教研室起草了《体育器材使用管理制度》、《体育场地管理使用制度》、《体育仓库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乒乓球训练室管理制度》、《形体训练室管理制度》等能够保证所有体育设施的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制订了学院体育设施安全管理制度来保证体育设施安全运行和使用。 

5.教学工作管理

5.1授课计划管理 

教研室承担的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和岗位体能等必修课和跆拳道、健美操和太极拳的选修课均编制了教学大纲。任课教师还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求,每学期编制教学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进程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并按时上交到学院教务处,用以指导日常教学内容的实施。 

5.2教案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教研室在每学期初都要按照教学任务安排,督促检查任课教师按时上交教案等教学文件,教研室主任会认真检查每位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重点检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性,教案编制的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全等内容。期中还要组织教师讨论教学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在教案中如何体现等问题。期末还要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上交本学期所有教案,教研室留存建档备查。 

5.3实践教学管理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运行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授课计划进行。对于满足体育教学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场地、设施及馆室。由体育库管员及任课体育教师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存在一丝的安全隐患就要第一时间上报到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按程序上报到学院有关部门,并由有关部门负责维修。 

学院体育场地、设施及馆室的日常管理由体育教研室负责,并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任何部门和单位需要使用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5.4作业与考试管理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阳光体育、运动竞赛、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质健康测试等第二课堂为辅。所以课余体育锻炼是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重要保证,体育课后作业是每一堂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课外延续,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体育竞技训练领域,教研室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在吉林省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全运会上,共参加七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金牌31块。在全省高校这一平台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体育竞技运动水平。也向全省高校展示了我院作为国家示范校的风采。 

体育课程考核主要包括项目考核(量化考核、技术评定);创新评定;身体素质考核三部分内容。 

5.5教学档案管理 

教研室建有自己的档案柜。主要分为教研活动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研科研、团队建设、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和第二课堂等类别。主要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每学期期末教研室就要集体丰富教学文件等材料的完善。 

6.教研室管理

教研室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制订了一系列的教研室管理制度。主要有体育仓库管理员岗位责任、体育教师岗位责任、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体育仓库管理制度、教研室教研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新教师培训制度、互听课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教研室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的原则,使体育教学在制度下运行,使体育管理在透明下实施,更充分的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研室特色

教研室结构梯次合理,优势互补明显 

教研室教学人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学骨干构成教学的主体,团队教师学缘情况好,具有优势互补的不同专业能力,是一支富于合作精神的老、中、青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教研室专业素质优秀,社会影响广泛 

教研室成员中百分之百具有自己本专业裁判资格证书或教练员证书。多年来经常为吉林市企事业和驻吉部队等单位提供体育裁判和执教服务,在吉林市体育界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 

教研室教改成果突出,职教能力增强 

教研室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训练指导能力,能够结合职业院校特点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完成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一师三员是教研室的建设特色。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课程改革开发的力度不够 

1.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院体育教学还处在比较原始的学校为主导的状态,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学还是实行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完全按照教学要求接受体育教育,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就现有的教学状况而言,无论是体育管理、开课时数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文件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1.2改进措施 

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扩大规模,增加数量和品种,开发体育项目,多建设那些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紧紧围绕着职业技术素质培养目标,建设和改革体育与健康教学。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2.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体育师资多年来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教师的专业结构已经不能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方向急需迁移。教师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要求,目前我院生师比是800比1,远远大于国家要求的350比1的比率。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一系列体育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工作效率。 

2.2改进措施 

合理构建体育教学机构,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特别是要科学合理的控制新进教师的专业结构,组织现有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实现专业的自身迁移。正确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师专业性,管理部门要有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宏观把握体育教学的方向,全方位、充分落实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教要求,是我院体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Copyright @ 2003 http://www.jvcit.edu.cn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恒山西路15号 吉ICP备05004977号 招生电话:0432-64644361 院办电话:0432-6464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