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基础部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作者: 时间:2015-01-05 点击数:

2013年基础部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教学队伍,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跨越、转型和提升的原动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基础学科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为了配合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整体步伐,打造一支优秀的基础学科教学团队,形成凸显工具性、应用性、方法性的特色基础课程,践行为专业学习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为终身发展服务的课程建设理念,制订本年度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一、基础部教师队伍现状 

基础部现有教师27人,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情况如下表所示: 

基础

学科

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45岁以上

3545

35岁以下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其它

大学

硕士研究生

学历

学位

学历

学位

基础部

1人)

1

1

1

1

数学

6人)

5

1

5

1

5

5

1

1

外语

11人)

4

2

5

1

5

5

9

9

1

8

体育

8人)

4

1

3

2

3

2

1

6

6

2

4

语文

1人)

1

1

1

1

1

合计

27人)

10

4

9

4

13

9

1

0

21

21

5

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基础部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和教改意识,在课程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初步建设成了优质、规范的基础课程。但由于缺少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吸纳,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比较少,特别是缺乏国内高职基础教学的领军人,因此,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分析

基础部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有如下的问题: 

    1.继续教育问题——基础教师90%来自师范院校,近半数攻读了硕士学位,学历结构趋向合理,学科知识得以改良。但仍有部分老教师学业无进修,参加专题培训少,新知新技纳入有限,不足以支撑学科建设和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专业实践技能较弱,必需的职业教育理论缺乏。

   2.教研能力问题——囿于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更新速度较慢,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教研的投入少,副高职称以上教师人数不少,但独立主持教学科研项目人数有限,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发表数量与级别相对较低。

   3.职称结构问题——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60%,中级职称人数仅占12%。已经获得副高级职称的教师的进取意识相对弱化。

   4.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养问题——近几年,由于学院扩招,学生人数和教学班猛增,但基础学科教师人数基本保持原来人数,人才没能及时引进,加上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忙于教学,较少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活动,信息的传递受阻,先进理念渗透不够,因而缺少教学、科研能力俱强、在国内省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5.学科梯队断层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教师队伍补充出现了新的断层。外语教研室年轻女教师居多,体育教研室年龄偏高那教室居多,数学教研室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中坚力量无,这些情况不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

    6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问题——由于学科限制,基础教师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经历,对专业所需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与专业教学结合困难,加之无专业、企业教师聘任机制,难以形成双师结构结构教学团队

三、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与思路

以文化为先导,提升执教能力;以课题为统领,聚焦常态课堂,倡导实践反思,探索学用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参加校本培训研修,营造教师学习文化,建设学习型团队,培育魅力型教师。构建以各种文化科技活动为载体、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合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的教师队伍。

四、师资队伍培训的措施 

()加强学习,实践反思,专家引领,科研支撑积极参加国内学科教学研究活动,聘请专家指导,申报相关领域教育科研任务,以此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尽可能地通过读研、外聘、进修、培训等途径和措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需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加强对教师专项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2.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通过进修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懂教育、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以适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3.培养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

   (1)更新现有知识与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尽快开设数学实验课,解决理论知识应用和数学软件应用能力的问题。

   (3)提高教师获取信息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规划引导。首先,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自己做出年度发展目标;再次,要注重终身学习。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以教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6)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全新观念,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一,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活跃思想。第二,吸收教师参加教改。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是创造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为此鼓励教师承担相应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第三,开展教研活动。经常开展高职教育理论与课程建设理念研究,推广好的教学法。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执行学院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1)政策扶持。青年教师培养继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2)加强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对应的专业或企业去开展调研,获取相关信息,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以及行业企业需求的针对性。

   (3)深化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不断固化成果,形成富有特色的优质课程。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走两条路子,既注重开发院内教师资源,又注意挖掘社会教师资源。以培养为基础,以开放引进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使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

基础部 

                                                            20133

Copyright @ 2003 http://www.jvcit.edu.cn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恒山西路15号 吉ICP备05004977号 招生电话:0432-64644361 院办电话:0432-64644338